北京東城修電腦(探訪北京唯一的“輪椅4S店”)
原標題:讓有溫度的養老助殘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探訪北京唯一的“輪椅4S店”
玉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員工王子強為老人提供無障礙出行服務。 本報記者 郭帥 攝
這家“4S”店有點不一樣
汽車壞了可以送4S店,輪椅壞了怎麽辦?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裏東街與磚角樓胡同交叉路口往南,有一處不起眼的小店,從落地窗往裏看,一眼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輪椅。
如果你走進去,會發現別有洞天,將近300平方米的空間內,各類殘疾人輔助器具應有盡有。
再往裏走,一個掛著“維修車間”牌子的房間吸引了記者。走進去,這個車間乍看起來很普通,一麵牆上掛滿了不同顏色的小格子,螺絲、膠袋、刷子等零配件整潔有序地收納其中,再往上,改錐、扳手等工具掛在掛鉤上,車床、銑床等專業設備也一應俱全……轉過身,散落在房間角落的幾台卸了輪子的輪椅,又展示出這個維修車間的不同尋常。
這裏是北京市第一家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家“輪椅4S店”。2014年,位於北京東城區的玉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成立,輪椅維修車間也隨之“開業”。這裏除了提供輪椅清洗、評估、維修服務,還能根據個性化需求,改造、定製各種供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的輔具。全麵的維修加上優質貼心的服務,使得很多殘疾人帶上自己的輪椅或是輔助器具,從幾十公裏外的地方慕名前來。
“可算找到了。”記者采訪期間,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一下子帶來了4台“退休”的輪椅。“原來不知道還有能修輪椅的地方,壞了一台隻能再買一台。”老教授說。
“其實都不是‘致命傷’,稍微修一下再‘上崗’個幾年不成問題。”維修師傅王子強邊擺弄輪椅邊說,“市場上輪椅型號多,很多配件也不通用,有些使用時間長的輪椅,連生產廠商都找不到,我們做維修的往往電工、木工的技術都要懂一些。”
維修這些輪椅,老教授不需要花一分錢。“我們是東城區殘聯主管的民間非營利機構,大部分服務都是公益性的。同時還有一支誌願者團隊,會經常參與一些誌願服務。”玉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負責人解斌介紹。
維修師傅們都有個很“潮”的頭銜:服務中心技術總監,這些總監們卻常常為配件短缺發愁。為了收集更多型號的配件,總監們不浪費一輛廢棄輪椅或是其他輔助器具,拆下的零部件都是“寶貝”,再不合適,他們就自己用車床加工……
除了讓壞的變好,排查輔具安全隱患、提升輔具舒適度也是維修師傅的責任。“老年人和殘疾人本身就行動不便,有時候輪椅出了問題自己都不知道,比如車輪磨損嚴重、車軸已近斷裂、電路老化等。”而專業的檢修人員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安全隱患。
“此外有些傷員或者殘疾人有把腿伸直的需求,廠家生產的輪椅不一定都考慮到了這點,我們就可以進行個性化改造,在輪椅的椅架下方加一個可翻折的支架和托板。”王子強說,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殘障人士,維修師傅們都會提供上門服務。
“如果霍金沒有那台為他定製的輪椅,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能會少一大半。”王子強半開玩笑地說,輔具代替了部分身體功能,讓人與環境重新關聯,也能讓人與社會重新關聯。“所以我們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我們就怕老人們留有遺憾”
9月10日早上7點,玉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員工黃健和王子強從店裏出發,他們要到北五環邊某小區為客戶提供無障礙出行服務,包括上下樓接送及無障礙福祉車出行。
和客戶約定的時間是9點,黃健擔心早高峰耽誤時間,所以每次都盡量早出門。
這次要接送的是家住在6層的一位獨居老人張淑琴。因為沒有電梯,腿腳不便的張淑琴很少有機會下樓,這天她要去醫院複查因30年前車禍而受傷的右腿。
黃健和王子強到達時,張淑琴早已在家門口等待,看到師傅們到來,她笑著熟練地把家門鑰匙遞給黃健,請他幫忙鎖門。“記得鎖兩道。”張淑琴像是自家人般叮囑黃健,這是他第二次為張淑琴提供無障礙出行服務。
“這個服務真是做到我們心坎上了,以前想到要出門就頭疼,但病得看啊。”張淑琴說話的功夫,黃健把無障礙車開到合適的地方,按下按鈕,車緩緩降低2公分左右,坡道慢慢放下,張淑琴坐著輪椅,全程沒有挪動便輕鬆上了車,用時不到2分鍾。車內明亮寬敞,她坐得舒服自在。
“都說讓我們融入社會,不能出門怎麽融入?免費無障礙出行服務真是解決了我們的一大難題。”張淑琴說,“疫情期間很多人都開玩笑說不能出門要憋瘋了,但我們天天都是如此啊。”
“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從成立開始,每年4月到10月,北京市朝陽區、東城區殘聯都會從我們這購買服務,為當地殘疾人、老年人免費提供這項服務。”張淑琴進去看病,等待的間隙,黃健向記者介紹說。
“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12點,張淑琴檢查完畢,再次坐上了無障礙出行車。
“這次來晚了,B超沒有檢查上,下周你們還能再早點嗎……”張淑琴有些不好意思,黃健卻一口答應,“您提前跟我們預約就行,現在看病就得早去。”
像張淑琴一樣,很多人都已多次享受無障礙出行服務。家住東城區胡同深處一棟居民樓裏的王奶奶,今年已經預約了近20次。“每次都是去離家200米的藥店買點藥。”負責無障礙福祉車調度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其實並不是沒人幫我買藥,我就是想出門透口氣,轉悠一圈。”這個“老小孩”的心願,玉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都能理解,每次接到電話會耐心記錄、安排。
“我們就怕老人們留有遺憾,很多服務過的老人都已經走了。”負責人說。
養老助殘行業未來可期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玉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慧對這份工作的描述,她覺得很貼切。因為,這份工作很多時候需要常年無休,隨叫隨到。工作區域的一排排電腦,桌麵上的一摞摞登記冊“訴說”著他們一年四季的忙碌。
雖然話語裏有些無奈,但李慧已經從事這份工作十餘年的時間,團隊很多人,包括黃健、王子強也都如此,雖然忙碌,但這卻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團隊。
“除了輔具維修、無障礙出行服務,我們其實還承擔很多社會服務。”李慧指著麵前一台滿屏紅點的電腦,“這是一個老年(殘障人士)智能服務平台,我們為東城區所有有需要的獨居或中重度殘疾人提供全智能檢測服務,通過感應係統感知他們在家的活動範圍,降低他們的生活風險。”
李慧拿出一本記錄本指著,比如這個老人就超過8個小時沒有在家裏走動,我們就會馬上跟家人取得聯係,確認老人狀態,後來得知老人是被女兒接走了。
說話期間,工作台的電話幾乎沒有間斷。一通電話有些特別,電話那頭的老人情緒激動,聲音透過聽筒仍能聽得清晰,但電話這頭的工作人員依舊細聲細語,耐心為老人一一解答。“有時候我們服務的一些老人突然就不再聯係我們了,我們反而覺得失落。”剛掛了電話的工作人員說。
這時,一個忙碌的年輕身影走進工作區域,她叫佩佩,是服務中心新進的大學生,畢業於勞動保障學院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我覺得從事養老助殘服務工作,是一份光榮的職業,更是一份有挑戰的工作,上學時我們這個專業主要學的是心理學、老年照護、機構管理,來工作之後發現,很多專業知識都是用得上的。老師常跟我們說,這是個有前景的學科,我覺得也是!”佩佩笑著說。
“今年公司新進來一批年輕人,也有想要學習輔具維修的。”解斌說,年輕人的踏實讓他感到驚喜,也很開心有“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注入到這個行業,“他們接受過係統專業的學習,有時候我們的老員工從他們身上也能學到很多的專業知識。”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目前,我國殘障人口超8500萬。
如何讓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享有更高質量的生活已成為社會化難題,但解斌對這道難題充滿信心:“有這麽多年輕人懷揣著利他的心加入這個行當,相信養老助殘行業,未來可期。”(記者 郭帥)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0条)